早在上世纪30 年代,粉煤灰已经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开始被研究与应用,美国学者R.E.Payis 等首开先河研究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应用。美国垦务局在1948 年~1953 年建造蒙大拿州的峨马坝工程时,在混凝土中大量掺用粉煤灰,用粉煤灰替代一部分水泥,取得了改善混凝土性能和节约水泥的良好效果。此后,许多国家开始在大坝混凝土工程中广泛应用粉煤灰。我国在1959 年的三门峡水利工程中也大量掺加粉煤灰,近20 年来,我国在粉煤灰应用在混凝土的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尤其是近年来,高性能粉煤灰混凝土的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许多重大工程也开始应用粉煤灰混凝土,并形成了一系列相应标准和规范,为粉煤灰这一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粉煤灰是一种具有潜在水化活性的火山灰质材料,它的活性需要在碱性环境中才能激发出来,然而在高掺量的水泥-粉煤灰胶凝体系中,粉煤灰取代一大部分水泥,致使水泥熟料成分的大量减少,从而使水化生成物Ca(OH)2的含量也大幅度的减少,粉煤灰的活性不能完全地激发出来[1],因此,高掺量粉煤灰水泥混凝土制品的强度会降低,特别是早期强度。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很多施工单位越来越重视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而目前普遍认为在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会降低早期强度。这种观点对粉煤灰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中的应用一直产生着负面的影响。
目前在评价大体积混凝土强度发展时,采用的是和评价普通混凝土强度的方法一样,仍沿用将小试件在标准养护室存放28d或放置在构件旁的方法评价。而在实际大坝混凝土中,其内部胶凝材料的水化热所产生的热量不能够及时的散发出来,导致其内部温度不但高而且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如二滩坝体混凝土内部实测温度高于25℃以上的时间超过70d,最高温度大约为33℃[2]。实时监测国内其他大坝混凝土内部温度的资料也显示,在早期和中期,由于胶凝材料的水化热,现场所实测的混凝土内部温度均远远超过试验室标准养护的温度。
上述两种方法都无法反映混凝土在凝结硬化期间由于内部温度升高所引起的强度增长率的变化,即使是将混凝土试件放在大体积结构物旁进行“同条件养护”,也只是简单地模拟了大体积混凝土结构表面的环境温度,并不能反映处于半绝热状态的混凝土的实际温升,也即这两种试验检测和评价方法都无法科学地评价大体积混凝土的真实强度。同时,也限制了大体积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掺量,使其难以发挥粉煤灰的潜在活性和显著降低水化热的有效作用。覃维祖教授[3]认为,与水泥混凝土相比,粉煤灰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受温度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在研究粉煤灰对大体积混凝土强度发展的影响时,更应考虑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对其的影响,目前的大体积混凝土强度发展的试验检测和评价方法迫切需要改变,否则,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早期防裂以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措施将难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