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亿达滑模 >>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
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日期:2016-5-16 16:28:10 来源:互联网 浏览数:
 
分享到:

    0 ·引 言
    近年来,随着内江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建筑面积不断增加,截至2014年5月,内江市在建工程总建筑面积约达到1 600万m2,创历史新高。建筑整体质量有所提升,但形势依然严峻,从内江市住房分户验收的情况来看,本地区依然存在混凝土裂缝、防水渗漏及保温节能施工不规范的质量问题,其中混凝土裂缝最普遍、最严重,本文着重针对混凝土裂缝这一难题,从原材料、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处理措施。
    1 ·裂缝成因分析及控制措施
    1.1 混凝土材料因素[1~3]
    1.1.1 收缩裂缝
    混凝土是由砂石、水泥、水、掺和料及外加剂组成的混合物,其中水泥发生水化反应,并释放大量热量,水化反应的实际需水量很少,约占总用水量的15%~20%,大部分水以游离态存在,并在混凝土硬化过程中,蒸发散失到空气。从而使混凝土内部形成大量的毛细孔,因孔隙负压力,导致体积发生收缩而开裂。根据收缩机理的不同,收缩裂缝常分塑性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干燥收缩裂缝和化学收缩裂缝4类。
    1)塑性收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发生在混凝土塑性阶段,终凝之前。由于水泥浆体中水分流向表面并迅速蒸发,毛细负压产生的收缩力使混凝土表面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从而致使混凝土表面开裂。通常这种裂缝多出现在干热和刮风天气,裂缝较浅,中部宽、两端细[4]。
    2)沉降收缩裂缝。沉降收缩裂缝约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半小时发生,并在硬化时停止。由于混凝土粗细骨料发生不均匀沉落,粗骨料下沉,水泥浆上浮,当沉降受抑制(如钢筋或预埋件)时使混凝土因剪切而开裂。这种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表面,沿钢筋长度方向分布,中间宽、两端窄,是一种常见的早期裂缝,特别是泵送混凝土中更常见。
    3)干燥收缩裂缝。干燥收缩裂缝发生在养护完成阶段。由于混凝土硬化后,水分蒸发引起混凝土表面干缩,当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时,产生较大的拉应力,使混凝土表面拉裂。干缩裂缝常发在表面很浅的位置,多沿构件短边方向分布,呈平行线状或网状。
    4)化学收缩裂缝。化学收缩是水泥水化反应后,生成物的平均密度变小而引起凝胶体系的体积收缩所致。自由水成为水化产物,比容降低1/4,因此化学减缩量的大小取决于水泥水化产物中化学结合水量的多少。
    一般来说,水灰比越大,水泥强度越高,骨料越少,环境温度越高、表面失水越大,其收缩值越大,越易产生收缩裂缝;因此通过以下措施可有效地控制收缩裂缝。
    1)合理选择水泥品种。宜选用早期强度高、保水性能好的硅酸盐水泥或体积干缩较小的粉煤灰水泥、低热水泥。
    2)降低水灰比。通过掺加高效减水剂或矿物掺和料(如粉煤灰、矿渣粉),降低单位用水量或水泥用量。
    3)做好混凝土养护措施。混凝土振捣密实后,表面覆盖潮湿的草垫或塑料薄膜,并定期洒水养护,做到保温保湿;另外,刮风季节还应增设挡风措施。   1.1.2 温度裂缝 
    水泥水化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当混凝土内、外散热速率不一致时,形成温度差,便产生温度应力,当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裂缝便产生。这种裂缝常发生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具有贯穿性,严重影响结构刚度。实践表明,当温差大于25℃时,混凝土就会产生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的控制措施:
    1)材料方面,宜采用粉煤灰水泥或低热水泥,掺加缓凝高效减水剂、降低水泥用量和降低骨料温度等措施均可降低混凝土本身温度,起到抑制裂缝的效果。
    2)改善施工工艺,大体积混凝土分层浇筑或在混凝土内部设置循环散热水管,降低内部温度,减小内外温差。同时合理设置温度后浇带,改善结构约束条件,减小温度应力。
    3)增设构造措施,在混凝土内适当计算配置温度钢筋,抵抗温度应力作用。
    4)加强混凝土养护,做好表面保温措施(如蓄水养护或覆盖潮湿草垫等),使混凝土表面缓慢散热;同时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并进行动态测温监测,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度差在25℃范围以内。
    1.2 设计因素
    因设计考虑不周,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有:①构件截面小或配筋率较低,使结构刚度降低,挠度偏大,引起构件开裂;②设计楼板厚度不够,且不进行挠度验算,使得板厚挠度加大,引起板角开裂;③基础选型不当,引起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开裂;④楼板配筋按单向板配筋,忽略双向受力。控制措施:①适当提高计算配筋率,在满足配筋率的前提下,采用小直径钢筋,提高混凝土延性性能;②合理设置构件截面,对较大跨度楼板挠度进行验算;③单体建筑不宜采用两种以上的基础形式,同时在沉降区域还应加强构造设计;④严格按照双向受力进行楼板配筋。
    1.3 施工因素
    施工因素造成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包括:①养护不到位;②施工速度过快,上荷过早,混凝土早期强度低,在结构内部形成硬性裂缝;③模板支撑体系刚度不够或拆模过早;④混凝土振捣方式不正确,使表面浮浆过厚或振捣不实;⑤楼板负弯矩筋移位变形,保护层过厚,承载力下降;⑥洞口附加钢筋漏设或设置方式错误;⑦水电管线集中排列且不规则。
    控制措施:①混凝土浇筑完成,应及时进行保湿养护;②合理控制施工速度,待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以上时,才能施加荷载;③严格按规范搭设、拆除模板支撑体系,确保支撑结构可靠;④混凝土振捣宜适度,确保混凝土均匀密实;⑤做好板筋成品保护,合理设置马凳间距,防止钢筋变形,保证板厚度满足要求;⑥合理布置管线排列,并附加钢筋网片。
    2 ·裂缝处理措施[5~8]
    混凝土裂缝处理应结合裂缝宽度、裂缝深度、裂缝状态及特征、裂缝所处环境、裂缝是否稳定、裂缝是否渗水和裂缝产生原因等多方因素,通过实际调查、科学鉴定后,采取适宜的修补措施,方可达到结构安全和耐久的要求。一般裂缝按荷载裂缝和非荷载裂缝两类进行裂缝处理,并结合表1的要求采取正确的修补措施(其中荷载裂缝>0.2 mm时,应验算开裂结构承载能力,验算结果不满足要求时,还应采取结构加固处理措施),常用的处理方法有表面封闭法、压力注浆法、填充密封法。
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2.1 表面封闭法
    适用于裂缝宽度w<0.2mm的裂缝,通过表面涂抹聚合物水泥膏、弹性密封胶或渗透性防水剂,达到封闭裂缝的效果。
    1)工艺流程为:表面刷毛清洗→填补表面缺损(环氧胶泥或乳胶水泥)→选材涂抹。
    2)施工要点:宜选用黏结力强、延伸率大、不易老化的弹性材料。
    2.2 填充密封法
    适用于裂缝宽度0.2 mm<w<0.5 mm的裂缝,先沿裂缝剔凿“V”型槽,填充新混凝土或其他材料,以恢复结构整体性、防水性及耐久性。
    1)工艺流程为:凿槽→基层处理、钢筋除锈→刷结合剂→嵌填修补材料→表面处理。
    2)施工要点:①嵌填材料可选用环氧树脂、环氧砂浆、聚合物水泥砂浆、聚氯乙烯胶泥或沥青油膏等;②锈蚀裂缝必须先彻底除锈,再涂防锈涂料。
    2.3 压力注浆法
    适用于裂缝宽度w>0.5 mm的裂缝,借助压力将聚氨酯、环氧树脂或水泥浆液注入裂缝深处,以恢复结构整体性、防水性及耐久性。
    1)工艺流程为:凿槽→埋设浆嘴→封缝→密封检查→灌浆→封孔→灌浆质量检查。
    2)施工要点:①选用黏结力强、可灌性好的树脂类材料;②宽度大于2 mm的特大裂缝,宜采用水泥类材料;③动态裂缝,宜采用稀释的环氧树脂或聚氨酯材料;④化学注浆压力宜为0.2~0.4 MPa,水泥浆注浆压力宜为0.4~0.8 MPa。
    3· 结 语
    混凝土裂缝是材料本身的固有特性,其在混凝土结构中普遍存在,对结构安全及耐久性能构成严重影响。要解决混凝土裂缝难题,除合理选用裂缝修补措施外,还应加强设计、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大对混凝土材料的深入研究分析,提高混凝土的延性性能。
相关阅读

上一条:公路桥梁软土地基施工概述

下一条:关于如东海上风电场施工方案的探讨